一、 目前造价管理的局限
据统计,建筑业有多大2/3的建设工程项目在竣工决算时超过预算;造成预算超支的原因很多,其中造价工程师因缺乏充分的时间来精确计算工程量和了解造价信息而导致成本计算不准确,是造成超支的重要原因;造价工程师在进行成本计算时,要么需手工计算工程量,要么将图纸导入工程量计算软件中计算,不管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关研究表明:工程量计算的时间在整个造价计算过程中占到50%~80%。
工程量计算软件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强度,但造价工程师在计算工程中同样需要将图纸重新输入算量软件中,这种工作方式常常会因人为错误而增加风险。由于施工过程的高度动态变化,施工资源及成本管理主要依靠人为控制,现有资源及成本管理软件只能辅助管理者进行必要的计算和统计,无法对施工资源和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细管理。
在中国,BIM概念则是在2002年由欧特克公司首次引入了中国市场。历经近12年的时间,中过的建筑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BIM的洗礼。软件公司、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商、施工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都已经开始设立BIM研究机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BIM已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将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信息化的重点研究课题。且国内已经有不少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地运用了BIM技术。其中,上海中心大厦是全生命周期应用BIM的典型案例,其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由业主主导,运用BIM对设计、施工、运营进行全方位规划。
然而,纵观中国乃至全球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大多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出现在设计阶段与工程施工阶段,对于其在工程造价的应用却鲜有人探究。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必定对传统工程造价行业带来冲击。在此,我认为,工程造价行业需要转变自身模式去适应未来的BIM发展趋势。
基于BIM背景下的模型造价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再是各个零散数据的调用,而是在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到招投标阶段时,造价工程师们将工程造价信息录入模型中,得到模型工程量和造价从而生成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维护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与真实指标信息,到工程完工后,模型的中标准部分可分别保存到指标模型库中,为以后类似的项目造价复用与参考。
基于BIM的建筑模型将会以一个平台的形式出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这个平台中,录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与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以及沟通和确认问题所耗费的大量时间。
综上所述,BIM作为一项技术,带给工程造价行业的变化不仅仅是承接模型那么简单,更是对传统造价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应该建立起模型化思维方式,平台化协作方式来顺应BIM发展趋势。
上一篇:玻璃幕墙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分析 | | 下一篇:超高层异型单元式玻璃幕墙的设计.. |